尚嘉娱乐网尚嘉娱乐网

“跨界”研究学者李赞:死亡是“有爱的、有温度的、有尊严的"

李赞是跨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学法律出身的研究有爱他,还在读博士期间,李赞清风徐徐轻几许就对养老行业感兴趣。死亡从2010年初,有的有的李赞开始从事安宁疗护、温度临终关怀和养老服务方面的尊严研究和实践。2013年起,跨界李赞在北京等地的研究有爱医院做临终关怀方面的义工。经过两三年的李赞理论研究和服务践行,他总结出了用心倾听、死亡祥和注视、有的有的抚慰交流等爱与陪伴的温度方法,把老人临终关怀的尊严经验积累理论化。在李赞看来,跨界死亡并不都是恐怖黑暗的,它也可以是有爱的、有温度的、有尊严的。临终关怀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让他们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李赞呼吁通过培训提高临终关怀从业者的素质,让临终者得到更好的照护。国家也应重视安宁疗护人才的清风徐徐轻几许培养,在医学院校开设安宁疗护相关课程,让真正懂技术、素养相对高的人才进入临终关怀行业。我成了他临终遇到的最后一个人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临终关怀的?李赞:2008年5月,我还在北京大学读博士期间,报名了北大现代日本研究中心组织的日本研究班。实地访问日本期间,发现日本老年人很多,而且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由此我想到了中国未来的养老问题。2010年博士毕业后,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将国际老年人权益保护作为自己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关注中国的养老问题和老人们的临终关怀问题。新京报:在临终关怀方面,你都做了哪些工作?李赞:博士毕业后,我从2010年初开始实际从事安宁疗护、临终关怀和养老服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2013年春天开始经常性地做临终关怀义工,去过北京管庄的临终关怀医院、香山公园旁边的养老院等十来家医疗养老机构,以及高龄老人比较集中的居民社区做过义工。2015年,我撰写并出版了与临终关怀有关的爱与陪伴文化理念和操作实务方面的教材,为临终重症老人总结精神慰藉和心灵关怀方面的理论。除了在北京帮助更多的公益慈善机构、医院、养老院、义工团队等学习爱与陪伴临终关怀技术之外,我还在全国其他各地推广普及这样的理念和技术。2019年,我还开发了家庭安宁舒适照护系列课程和培训学习资料,和有关组织一起对医护人员等进行安宁舒适照护培训。新京报:在这些过程中,你有过什么样难忘的经历?李赞:第一次在北京的临终关怀医院做义工时,其中有一个老人,身体很消瘦,眼睛紧闭着,油尽灯枯的状态。我握着老人的手,小心翼翼地对他说着安慰的话。我看到他的嘴在动,像是要说话但是说不出来,我陪着他大概有十几分钟。后来我就去了另一间病房。刚过一会儿,就听说那个老人去世了。当时我整个人都蒙了,内心非常复杂。生命怎么如此脆弱,一个人说死就死了?刚刚我还在跟他讲话,我真的成了他临终遇到的最后一个人。死亡来得太突然,完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让我有一种很无助、很无力的感觉。那段时间我睡觉时,那个老人的样子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让老人有尊严地走完最后的旅程新京报:为什么需要提倡临终关怀?李赞:很多老人无法平静接受死亡,即使活到80岁、90岁,有些人依然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可能会很不甘心。很多临终老人面临着慢性病甚至绝症的折磨,会逐渐丧失行动能力、自理能力,失去记忆等。老人们生命慢慢走向衰竭,死亡步步逼近,他们会对死亡有未知的恐惧情绪。尤其是到了弥留阶段,恐惧心理可能会累积到极点。而很多家属在面临亲人离世的时候往往也是手足无措。新京报:你认为临终关怀应该做些什么?李赞:临终关怀不提倡无意义的伤害治疗,而是有效率的止痛、舒缓,通过药物等方式来缓解痛苦。其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在人的生命已不可逆转地进入终末期阶段,临终关怀服务应是为他们提供最合适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医疗和服务,让老人有尊严、安详地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临终关怀包括了医疗照护、日常照护和心灵关怀等。其中所说的日常照护,也称舒适照护,让老人得到舒适的生活关照,包括营养饮食、梳洗卫生等家庭护理。新京报:怎样做才能让老人感受到关怀?李赞:老人上了年纪喜欢回忆往昔,述说年轻时印象深刻的事,喜欢追忆自己青春岁月时的高光时刻,而且会不断重复。我们需要通过用心倾听、祥和注视、抚慰交流等技法来陪伴老人。比如,可以用眼睛祥和地看着老人,通过祥和注视的方式表达我跟你在一起。如果老人瘫痪在床,长期没有人与他沟通和交流,也没有人与他身体接触,他会有皮肤饥渴。我们可以使用抚慰交流,比如摸摸他的手、双臂、额头、耳垂等等。肌肤的接触,是人类最原始也最直接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会让老人更舒适、更有安全感。我们还可以通过聊天来挖掘他这一辈子的闪光点,帮助他发现自己的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让他觉得这辈子没有白来。也可以根据老人的意愿,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安排见想见的人,看想看的地方,说想说的话。家属和亲友们也应该与临终者道歉、道谢、道爱、道别,不留下遗憾。提高临终关怀从业者的素质新京报:你如何看待临终关怀的未来发展?李赞:目前我国每年的死亡人口超过千万,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快发展还会持续上升,死亡跟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有关。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更高水平,从无人知晓到现在日益受到重视,其发展历程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心血和努力,为以后的大力发展奠定了不错的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应该有更大的发展。新京报:为什么要注重培训临终关怀从业者? 李赞:现在很多负责照顾老人的家政人员、保姆、护工,年纪普遍偏大,文化素质比较低,接受的专业技能培训很少,提供的服务往往很难让人满意。他们的收入普遍不高,工作环境不够好,导致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入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新京报:如何才能提高临终关怀从业者的素质?李赞:为老人培养优质合格的护理人员,全面提高养老护理服务。通过培训,让真正懂技术、素养相对高的从业者就业。护理人员不仅要会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还要能够给老人的家属提供就医的建议。在老人临终时,组织开家庭会议,与家属和医生开展合作等等。改善安宁疗护和临终关怀从业者素质,还应从当代大学生群体着手。只有年轻人愿意进入这个领域,才有希望、有力量。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考虑为即将毕业和已经毕业,有就业需求的大学生提供中短期职业性培训,传授安宁疗护和临终关怀的理念和技能,让他们能比较快地进入就业市场。既解决就业需求,也能改善从业人员结构,从而提升行业服务品质。新京报:对于安宁疗护政策,你有什么建议?李赞: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与安宁疗护有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国家已经把安宁疗护写进了法律,但还需要有相关的配套法律和政策出台。比如,对于临终的病人,病人自主权是否能够立法。病人自主权强调以临终病人为中心,病人有知情权、同意权和通过预先表达实现医疗待遇和指定委任医疗决策人的权利。安宁疗护纳入医保也是特别重要的一项内容,如果安宁疗护服务没有相应的财政保障,发展起来也会很难。第二,从医疗机构的角度,也要进行一些改革和调整。目前医院有盈利的要求和压力。安宁疗护提倡缓和医疗,不再进行大量的身体检查和创伤性的治疗,在药物的使用上会减少,对医院的盈利会造成影响。因此,对提供安宁疗护的医院、民间的机构,国家应该有一些利好的政策。第三,重视对安宁疗护人才的培养。我国在各个中西医医学院校里开设安宁疗护相关的课程是比较少的,安宁疗护课程需要进入到医学院校的课程培训体系里。医生、护士、专业护工甚至家政人员,都应该接受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的学习和培训。新京报:农村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临终关怀?李赞:目前即使在大城市,有关安宁疗护和临终关怀的资源也是不足的,农村更是薄弱之处。一方面,政策、资源等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已有的政策和好的做法要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也是比较现实的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村固有的资源,包括文化资源。临终关怀与人的精神世界、终极关怀紧密相连。可以根据时代的特点,对传统有所扬弃,但更多的是要学习和传承。新京报记者 乔迟
赞(8)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尚嘉娱乐网 » “跨界”研究学者李赞:死亡是“有爱的、有温度的、有尊严的"